关键词: 全国招教 2017
一、单项选择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关心的问题为依据将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形式是( )
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 D.序列组织
3.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地位、能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质的知识是( )
A.学科知识 B.课程知识 C.学科教学知识 D.教学法知识
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以及有区别的( )
A.能力 B.兴趣 C.技能 D.技能—反应联结
5.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 )
A.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学习知识本身包含着能力的培养
B.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C.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知善”,即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D.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
6.教师引导和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德育活动的关键是( )
A.促使学生品德结构完善 B.激发学生道德冲突
C.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 D.解决德育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
7.在相同情景或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候事倍功半,而换成其他人来教育时却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 )的作用。
A.定势 B.学习迁移 C.原型启发 D.功能固着
8.规定基础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文件是( )
A.《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9.提出“为师要有知识,为表要有美德”的教育家是( )
A.梁漱溟 B.晏阳初 C.孙敬修 D.黄炎培
10.早提出教育要是适合儿童的年龄阶段,主张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皮亚杰
二、多项选择题
1.导致师德素养内驱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 )
A.职业认同感 B.职业责任感 C.职业成就感 D.职业幸福感
2.综合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 )
A.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 B.社会本位的综合课程
C.知识本位的综合课程 D.儿童本位的综合课程
3.教师的行为在学生眼中往往具有放大效应。教师的“身正为范”不仅体现在品德课堂中,而且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这是由教师劳动的( )决定的。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4.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和有害程度的不同,可将教育法律责任分为( )
A.行政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教育法律责任
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 )
A.不收学费 B.不收书本费 C.不收杂费 D.不收住宿费
三、判断题
1.基础教育的各科课程标准都由国家统一制定。( )
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主要的功能是榜样或示范作用。( )
3.不同派别的认知学习观的共同点是强调学习的内部机制或内部过程。( )
4.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是让学生什么都学,而且什么都应学好。( )
5.“重学习、轻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压力负荷过重的基本原因。( )
四、简答题
1.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就其中的一方面述说具体的做法。
2.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循序渐进原则。
2.B【解析】水平组织,又称横向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求同存异,整合为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题干的描述体现的是水平组织,即横向组织的内涵。
3.A【解析】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也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备基础。
4.D【解析】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5.D【解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6.B【解析】要引发和提高儿童全身心投入德育情境,关键是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角色,体验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在冲突中产生、解决、再生产和再解决中推动结构的转换和重组,促使儿童道德阶段形成。
7.A【解析】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不同的人对于孩子的教育却能取得不同的效果,说明主体更换以后发挥的作用不同,对于问题的解决因素中定势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
8.D【解析】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9.C【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孙敬修。
10.C【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解析】教师是道德的践行者与示范者,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教师品格及社会品格的灵魂所在。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钱至上、利己主义的错误观念在不断影响教师队伍,使得部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扭曲,出现厌岗倦业、为师不廉、非人道地对待学生等各种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改善当下教师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本所在。而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教师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向教师群体普及教育法律法规知识,以及规范教师道德专业特性,则对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有着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ABD【解析】综合课程可分为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社会本位综合课程、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3.BC【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示范性特点。
4.ABC【解析】根据违法主体的法律地位、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不同,教育法律责任主要可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三种。
5.A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三、判断题
1.√【解析】略。
2.×【解析】略。
3.√【解析】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4.×【解析】题干的描述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须学习国家规定的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5.√【解析】略。
四、简答题
1.(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考生可就其中一点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1)客观条件,是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
(2)主观条件,是指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学习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③学习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024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手机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相关推荐:
手机登录下载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